教育部簡報〔2024〕第14期
北京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,著力凝聚工作合力、創新培養模式、打造一流師資、強化原始創新、深化合作交流,加快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,為發展新質生產力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。
加強統籌謀劃,凝聚基礎學科建設工作合力。學校黨委將2024年確定為“學科質量年”,研究出臺學科質量提升行動計劃,統籌謀劃和推進落實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。校領導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分管領域,通過多種方式深入部門、院系開展調查研究,并圍繞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進行集體研討。召開全校學科高質量發展推進會,面向2030年“雙一流”建設目標,樹立真抓實干的導向,推動全校各院系、各學科借鑒國際對標高校經驗,開展學科大討論、大調研,制定行之有效的學科發展路線圖,加快破解學科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,形成長效工作機制。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,堅持多部門聯動,分層分類做好不同學科的政策和資源配置,完善和加強對基礎學科的穩定支持機制,賦予相關院系更大自主權,推動基礎學科加快沖擊世界頂尖。
強化目標導向,創新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模式。堅持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,聚焦成長成才核心目標,努力培養好每一位學生,切實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。在本科教育層面,推進“拔尖計劃2.0”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和系列“101計劃”實施工作;開展數學英才班、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,主動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,提早發現具有突出潛質的優秀生源,并探索完善本博貫通培養模式。在研究生教育層面,以數理化生4個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建設為抓手,構建高水平博士生培養體系;面向國家關鍵急需領域,設立科研博士支持計劃、人文社科專項計劃,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,與多個國家實驗室聯合開展博士生培養,與行業龍頭企業簽署聯合培養協議30余份,推動產教融合、科教融匯協同育人;加強對獲得國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學生的跟蹤培養,鼓勵更多學生潛心投入基礎研究。如,力學學科啟動前沿工程博士招生和機械工業軟件班專業碩士招生,并實施學術博士—工程博士共組攻關團隊的新機制,鼓勵專學共育。
著力引育并舉,集聚基礎學科一流師資隊伍。充分發揮國家高水平人才項目的引領作用,健全博雅人才計劃體系,把海外引才作為重點,抓住海外人才回流的黃金窗口期,不斷充實國家的人才增量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結合基礎學科特點,在強調高質量學術代表作的同時,探索從多維度進行綜合學術評價,新體制教師預聘期可根據學科情況從6年延長到8—9年。設置“精準支持”項目,統籌多渠道資源,基本實現對基礎學科人才“全覆蓋”支持。大力推動基礎學科團隊建設,出臺理工科高水平研究團隊建設試點方案,加快構建以領軍人才為龍頭、高水平團隊為支撐的科技攻關戰略。重視對青年學者的激勵與培養,開展體系化教育培訓,選樹先進教師典型,發揮學術領軍人才的“虹吸效應”匯聚青年拔尖人才,通過各類人才計劃支持基礎學科的青年人才挑大梁、當主角。如,數學學科建立全球頂尖師資庫,在重點領域形成了合理的老、中、青三代人才架構。
聚焦優勢方向,培育基礎學科研究創新成果。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“兩條腿走路”,形成“筑牢基礎研究、深化學科交叉、加強有組織科研”的科技創新體系。針對基礎研究投入大、周期長、不確定性較高的特點,不斷健全科技評價激勵、成果應用轉化、科技人員薪酬福利等制度。成立“北京大學科技創新基地管理委員會”,強化前沿科學中心、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等基礎研究類重點平臺建設,全力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改革重組,在懷柔科學城牽頭建設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、激光加速創新中心、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,打造有組織基礎研究的重要載體。積極開展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,主動發掘技術問題背后的基礎科學問題,拓展產學研用全鏈條,實現基礎研究“從0到1”“從1到N”的跨越。立足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優勢,長期推動不同學科間的深度交叉融合,布局建設跨學科研究機構,并通過集群聘任、項目引導等措施,開展跨學科、跨院系、跨學部的有組織基礎研究。如,物理學科增設高能量密度物理、復雜與生命系統物理等專業,在原子尺度水科學等方向做出原創性、顛覆性成果。
厚植學術生態,深化基礎學科國際合作交流。以“涵育學術、激活思想”為宗旨,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,搭建國內外學者交流研討和成果發布平臺。以“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”為總主題,連續二十年舉辦北京論壇,在歷史、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舉辦多場高端學術對話,推動構建更加多元、均衡的新型國際思想文化秩序。與世界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交流關系,并與80多所世界知名大學保持緊密合作。延攬國際頂尖學者和優秀生源,建設全球頂尖專家人才庫,用好北大“國際學者在線服務平臺”,加強“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交流實踐基地”建設,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。邀請國內外近30所大學,聯合發起成立“數智教育發展國際大學聯盟”,共同應對數智時代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。加強基礎研究領域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,通過承擔聯合科技攻關項目、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,不斷深化與全球頂尖大學、研究機構的實質性科技合作。如,化學學科通過邀請國際著名學者來訪交流、設立國際暑期合作項目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會議等多種方式營造國際化學術氛圍,提升學生國際視野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